第(2/3)页 一个蒸笼里有10个包子,10个包子为一笼,它源于北宋京城开封的灌汤包,南宋时在江南承传、发展和演变而成,它可不是咱们所吃的大包子变成小包子就行了。” “小笼包的历史可上溯至北宋,尚有类似的“灌汤包子”流传至今。 现代形式的小笼包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常州府,并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,如常州味鲜,吴锡味甜,但都具有皮薄卤足、鲜香美味等共同特点,并在开峰等地也得到了传扬。” “近代江南小笼包真正成形的历史已很难考证,但普遍认为现代小笼包与北宋时期的“山洞梅花包”和“灌汤包子”有着传承上的渊源关系,在靖康之变后由北宋皇室南迁时带入江南后演变而来,与拆那北方地区流行的灌汤包子系出同门,千百年来传承一直没有断绝,并在各地得到了创新和发扬。” “常州万华茶楼在清代道光年间的“加蟹小笼馒头”,魔都南翔镇的黄明贤在1871年创制的“南翔小笼馒头”,包括清代光绪年间流行于无锡惠山秦园一带的无锡民间小笼馒头,及开峰等地近代创制的小笼包,都各具特色。” “江南一带的常州、魔都等地都有着悠久的小笼包烹饪历史,现存着不少以小笼包为特色的百年老店。 自50多年前有华人移民在西班亚经营拆那餐馆开始,小笼包也开始在西班亚食客中享有盛誉。西班亚语菜单上的解释是:“中心加肉的拆那面包”。由于美味可口,有的西班亚餐馆或酒吧也出售类似拆那小笼包的食物,但被叫做“西班亚产中式夹肉面包”。 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,拆那移民大量进入西班亚,拆那饭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,小笼包是每家饭店必备的主力食品之一。不过那时的小笼包已经不再写成“小笼包”,而是被写成“小龙”。有的写“拆那小龙”,有的写“上海小龙”。对于这个“小龙包子”,西班亚语的注释更绝:“加拆那龙肉的小面包”。” 张晓这边将面粉、酵母粉、泡打粉、食用碱这些东西全部从柜子里取了出来,然后倒了一点温水。 “正常发面的话这个天气最起码得一个小时,我这边有一个快速发面的方法,咱们先将500g面粉、10g干酵母粉、5g泡打粉一起倒入盆中并搅拌均匀。 此时也要准备好400ml左右的温水,记住这里水温不可超过40摄氏度。” 结果他说到这里,无数的弹幕涌现了出来。 “晓哥,你确定发面有快速的方法?” “那么请问,40度的水温怎么判断?我总不可能拿个温度计专门去量吧。” “包包子最难的就是这个发面了,我之前弄过几次,但都是以失败告终。” “要是真的有快速发面的方法,那以后我早上包包子就不用早起了。” “每次发面失败,总感觉好浪费呀。” 张晓他自己原本就会说些让人不相信的话,但是往往那些不相信的人总会被他打脸,就比如这一次。 “方法肯定有呀,但是老话说的好,熟能生巧呀,你总不能失败几次就不愿意去做了吧,再说咱们这也不是浪费,失败的面团,你可以把它烙成饼呀,薄薄的一层死面饼撒上点糖,吃起来还是很好吃的呀。 至于水温那就更好感觉了,大家都知道人身体正常体温是37度,就浴室洗澡而言,40度感舒服,45度感觉有些烫,超过45度的话,一般的人就受不了,那是真的很烫。” 说着话,他将刚刚准备好的材料,按照记忆中的量依次放进了和面盆中。 “咱们边搅拌边加入温水,不过可不要一次性将温水倒入面粉中,应该少量多次进行添加,直到面粉成为一个面团为止。” 张晓一边拿筷子搅拌着,一般慢慢的将之前准备好的温水一点一点的往盆里面倒着。 同时,他还在介绍着其他的发面技巧:“如果面还没有发好又急于蒸馒头时,可在面块上按一个坑窝,倒入少量白酒,用湿布捂上几分钟即可发起。若仍发得不理想,可在馒头上屉后,在蒸锅中间放一小杯白酒,这样蒸出的馒头照样松软好吃。冷天用发酵粉发面,加上一些白糖,可缩短发酵时间,效果很好。” “发面时,若放一点盐水调和,可以缩短发酵时间,蒸出来的馒头也更加松软。 发好面后,以盐代碱揉面(每500克面放5克盐),既能去除发面的酸味,又可防止馒头发黄。第一大发面技巧:选对发酵剂。” 第(2/3)页